2017年9月28日星期四

论书札记2__启功


  古人席地而坐,左执纸卷,右操笔管,肘与腕俱无着处。故笔在空中,可作六面行动。即前后左右,以及提按也。逮宋世既有高桌椅,肘腕贴案,不复空灵,乃有悬肘悬腕之说。肘腕平悬,则肩臂俱僵矣。如知此理,纵自贴案,而指腕不死,亦足得佳书。
  赵松雪云,“书法以用笔为上,而结字亦须用工”(一),窃谓其不然。试从法帖中剪某字,如八字、人字、二字、三字等,复分剪其点画。信手掷于案上,观之宁复成字。又取薄纸覆于帖上,以铅笔划出某字每笔中心一线,仍能不失字势,其理讵不昭昭然哉。
    (一)见赵孟頫(号松雪)《兰亭十三跋》。
  每笔起止,轨道准确,如走熟路。虽举步如飞,不忧蹉跌。路不熟而急奔,能免磕撞者幸矣。此义可通书法。
  轨道准确,行笔时理直气壮。观者常觉其有力,此非真用膂力也。执笔运笔,全部过程中,有一着意用力处,即有一僵死处。此仆自家之体验也。每有相难者,敬以对曰,拳技之功,有软硬之别,何可强求一律。余之不能用力,以体弱多病耳。难者大悦。
  运笔要看墨迹,结字要看碑志。不见运笔之结字,无从知其来去呼应之致。结字不严之运笔,则见笔而不见字。无恰当位置之笔,自觉其龙飞凤舞,人见其杂乱无章。
  碑版法帖,俱出刊刻。即使绝精之刻技,碑如温泉铭(一),帖如大观帖(二),几如白粉写黑纸,殆无余憾矣。而笔之干湿浓淡,仍不可见。学书如不知刀毫之别,夜半深池(三),其途可念也。
    (一)《温泉铭》唐太宗书,敦煌旧藏残本。
    (二)宋徽宗于大观年见重摹《淳化阁帖》之底本,刻工极精,今存残本数册。
    (三)“盲人骑瞎马,夜半临深池”,为南朝人戏作“危语”之一。
行书宜当楷书写,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。楷书宜当行书写,其点划顾盼始不呆板。
  所谓工夫,非时间久数量多之谓也。任笔为字,无理无趣!愈多愈久,谬习成痼。惟落笔总求在法度中,虽少必准。准中之熟,从心所欲,是为工夫之效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