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0月2日星期一

善恶有报 的 科学论证



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
  比喻下什麼功夫,得什麼結果。明‧馮夢龍(1574~1646年)《喻世明言‧卷二十九》:「前為因,後為果;作者為因,受者為果。假如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,種是因,得是果。不因種下,怎得收成?好因得好果,惡因得惡果。所以說,要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要知後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」

  宋‧宗鏡禪師(?~1242~?年)《卍續藏‧0467‧24冊;銷釋金剛科儀會要註解‧卷二》︰「人生在世,須要廣種福田。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。故曰︰『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。』人生為善惡,果報亦如此。」

  原作「種麥得麥,種稷得稷」。出自秦‧呂不韋(?~約前235年)《呂氏春秋‧離俗覽‧用民》:「夫種麥而得麥,種稷而得稷,人不怪也。」

  亦作「種稻得稻,種豆得豆」。東漢‧安世高(?~148~?年)譯《龍藏‧0681‧58冊;分別善惡所起經》:「如人種苦得苦實,種甜得甜實。長實譬如種五穀,種稻得稻,種豆得豆。如人作善得善,作惡得惡矣。」亦作「種瓜得瓜,種菓得菓」、「種桃得桃,種李得李」。
“荷花”的图片搜索结果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